风气网

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是什么

2025-05-22来自:本站整理
《师说》中韩愈对新师生关系概括的句子是什么?

《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释义: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出自:唐 韩愈《师说》

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作者成就: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
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的差别是什么
    都狡盲::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
  • [吉堂度19394955772] -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师说的中心思想
    都狡盲::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
  • [吉堂度19394955772] -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都狡盲::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都狡盲::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韩愈先是从孔子的老师作为论据,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进行了阐释。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 [吉堂度19394955772]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都狡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韩愈《师说》。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总之,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是...
    都狡盲::《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唐·韩愈 1.作品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师说中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都狡盲::在《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理念,认为师生之间并非单一的授受关系。他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并不必然是一个优于另一个的关系,知晓知识的时间与深度会因人而异,各自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这种理解打破了传统的尊师理念,强调平等与互相学习的重要性。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与...
  • [吉堂度19394955772]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出自哪里?
    都狡盲::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更贤明。这是韩愈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常常被视为知识的权威,但韩愈认为,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他们也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老师。同时,老师也应在教授过程中保持开放的态度,...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者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是谁说的
    都狡盲::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师说》 唐代 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
  • [吉堂度19394955772] - 师说中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师说中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
    都狡盲::师说中作者提出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的作者是韩愈,它的意思是说:因此学生跟老师相比时,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而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有贤德,知道道理的时间有先后顺序,学问技艺也各有专长,只是这样罢了。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