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李白的诗,三首
清平乐三首一般指清平调词三首。
整体赏析: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
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
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扩展资料: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唐诗合选详解》:梅禹金云;萧(士赞)注谓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飞燕讥贵妃之微贱,亦太白醉中应诏,想不到此,但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意,风人之旨。
2、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调词三首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 清平乐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李白 清平乐
李白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香凝,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寒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
1、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2、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3、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沉香亭北倚栏销魂之时,君王的无恨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扩展资料: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
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第二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哪里比得上杨氏的花容月貌!就说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已经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固然是“尊题法”的创作技巧了。
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
扩展资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有说法称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乐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这里给您介绍三首李白的代表作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让他不禁仰望,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不羁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描绘黄河奔流、人生短暂的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尽情享受人生的豪情壮志。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以壮志豪情的笔调描述了作者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描绘了艰难险阻的旅途,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
这三首诗展示了李白丰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是他诗歌艺术的经典之作。
第一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习腾晴::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想”字...
习腾晴::据说:杨贵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唱,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贵妃在宫中不检。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引自典故“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再难得! ”...
习腾晴::李白的《清平乐词》以其精巧的构思和艳丽的辞藻,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整组词共三首,每一首都描绘了不同意境下的杨贵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首首词都以花为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巧妙地将花与杨贵妃的美貌相融,让人感受到花容月貌仿佛不属于人间,而是天庭的仙子。在...
习腾晴::3. 烟雾弥漫,深水浩渺,消息无法传递。只有碧蓝的天空和缓慢返回的月亮,照耀着悬空的离别之情。整天感伤往事,伤害纯洁的心灵,愁眉紧锁,难以舒展。夜晚,长时间留住半个被褥,等待着君王的灵魂梦境归来。4. 李白 --清平调三首:云彩宛如华美的衣裳,花儿似美丽的容颜,春风轻拂栏杆,露珠晶莹熠熠生辉。
习腾晴::李白创作了三首《清平乐》,每首诗都颂扬了杨贵妃的美貌。第一首描绘了杨贵妃的服饰如同天上的云,容貌犹如盛开的花,春风拂过,露珠凝结,美不胜收。这让人联想到她仿佛在群玉山头或瑶台月下出现。第二首则以红花比喻杨贵妃的美貌,即使巫山云雨也难以与之相比。诗中还提到了汉宫中的女子,但她怎能...
习腾晴::“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意思是: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这一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一》,《清平调》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
习腾晴::正确句子: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出自:唐代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翻译:清晨刚刚起床来到堂舍,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雪渐渐弥漫了庭阶。
习腾晴::下面带来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一起来看看吧!《清平乐·画堂晨起》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咏雪词。这首词想象奇特,瑰丽动人,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且是李白以狂墨赋醉诗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这首词气势豪迈,瑰丽生姿。尤其是最后12字“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将...
习腾晴::这首词讲了五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老翁、老妇、大儿子、中儿子、小儿子。都在忙各自的农活或者是玩耍,详解如下:一、这是一道习题,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有关,原诗如下: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习腾晴::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李白将雪比喻成被天仙撕裂的白云,既表现了雪花的大,大得如飘飞的棉絮,也体现了雪下得狂乱,如此恢弘瑰丽的想象。怕是只有李太白才能想象出来,简直就是神仙作诗。《清平乐·画堂晨起》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赏雪词篇,上阕写观看雪景,一片苍茫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