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这首词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各自在干什么?
老翁、老妇、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
附上解释:
词句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⑷翁媪(ǎo):老翁、老妇。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⑻卧:趴。
白话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望采纳~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讲了5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老翁、老妇、大儿子、中儿子、小儿子。 因为小儿子顽皮可爱。表现了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一家人温馨和睦生活的情景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或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无意间看见一座 又小又低的茅屋.小溪两旁有许多碧绿的青草;南瓜藤随着竹竿爬上屋顶;屋旁的大树弯曲着身子,好像正在欢迎我;小溪里的荷叶伴着莲蓬随风舞动.
屋子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正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说笑呢!在溪的东面,老人的大儿子正在卖力地为自家豆田锄草,不时用毛巾擦头上的汗;二儿子正坐在树下,编织着鸡笼,看他认真的态度,他家的鸡一定是很久没笼子看护了;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呢.我猜想,他肯定想把莲蓬的果实,送给辛苦了一天的大哥,让大哥尝尝这甜甜的味道,忘记一天的辛劳.
一、这是一道习题,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有关,原诗如下: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二、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不知谁家、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带着醉意,亲热地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可爱,躺卧在溪边剥莲蓬。
三、这首词一共讲了五个人,分别是老夫妻两个,他们在饮酒,聊天;大儿子在除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在玩耍。
清平乐
格一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例词:李白《清平乐·禁闱清夜》
中中中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禁闱秋夜,月探金窗罅。
中仄中平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灺。
中仄中仄平平(平韵)中中中仄中平(韵)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中中仄平平(韵)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赵词之前结句法小异,李词之或押仄韵,皆变体也。但此调亦有填单遍者。宋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张肯词“孤村虽小,几簇人家绕。菰叶纤纤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注明不列。 韦庄词前段起句“何处游女”,“处”字仄声。第二句“金线飘千缕”,“金”字平声。第三句“门外马嘶郎欲别”,“门”字平声,“马”字仄声。第四句“惆怅香闺暗老”,“暗”字仄声。又“燕拂画帘金额”,“燕”字、“画”字俱仄声。换头句“尽日相望王孙”,“相”字平声。第二句“尘满衣上泪痕”,“尘”字平声,“满”字、“泪”字俱仄声。又“含羞待月秋千”,“待”字仄声。第四句“扫即郎去归迟”,“即”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赵词。[1]
格二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例词:赵长卿《清平乐·鸿来燕去》
平平仄仄(仄韵)
鸿来燕去。
仄仄平平仄(韵)
又是秋光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冉冉流年嗟暗度。
仄中仄(读)平平仄(韵)
这心事、还无据。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
寒窗露冷风清。
仄平平仄平平(韵)
旅魂幽梦频惊。
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
何日利名俱赛,为予笑下愁城。
【注】此词前结六字折腰。 柳永词前段结句“那特地、柔肠断”,“特”字仄声。[1]
格三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例词: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仄(韵)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仄仄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仄(韵)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此词全用仄韵,与前词前仄后平者不同。[1]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表示可平可仄。)
讲了5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老翁、老妇、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汪民严::其次,《清平乐·村居》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景。词人运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家生活的点滴,展现出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词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的风格著称,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的感慨。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
汪民严::五个人,老夫妻、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闲适、悠闲、热爱农居生活的心情
汪民严::辛弃疾有三个孩子。从辛弃疾晚年的词作《清平乐·村居》中基本可以断定三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处:《唐诗三百首》作者:辛弃疾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汪民严::【解答】以宋代黄庭坚写的《清平乐》为例,从词中的“归”、“行路”、“唤取”、“问住”、“踪迹”等描写人物的动词可以看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亲人似的。这样写,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原文】...
汪民严::《清平乐·洛阳愁绝》唐·温庭筠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温庭筠的风格绮丽,但这首词是例外。全词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悲壮而有风骨,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在众多的咏别词中别具一格。《清平乐·雨晴烟晚》...
汪民严::此调异名有四:《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清平乐韵律声情之“清平乐”变体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以宋代赵长卿词《清平乐·鸿来燕去》为代表。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
汪民严::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
汪民严::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我认为“乡”这个字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乡”字在诗中出现了多次,如“临岐风雨恰苍茫, 乡关何处是归程。”,“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汪民严::《清平乐·春归何处》的赏析如下:一、构思别致,情感深沉这首词以“春归何处”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光流逝的深深惋惜。与其他伤春词相比,其构思尤为别致,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春天赋予了生命,仿佛春天是一个可以追寻、可以呼唤归来的友人,这种写法既生动又形象,充满了诗意。二、上片描绘春归之景...
汪民严::“《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试一试列举几个?解:《菩萨蛮》《浣溪沙》《蝶恋花》《临江仙》《梦江南》《谒金门》《木兰花》《玉楼春》《蝴蝶儿》《小重山》《鹊桥仙》《如梦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