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川军吗?
看看国军各大将领对川军的评价:蒋介石大怒,致电杨森,“轻弃名城,腾笑友邦”。藤县保卫战要求守三天,仅1天就告破,顺带李宗仁还黑了汤恩伯。武汉会战防守岷山王陵基的川军一吹击溃,让薛岳以为川军谎报军情派了一个团去支援还差点被包了饺子。广德保卫战饶国华得此凶信,向唐式遵报告川军将士不战而逃,唐式遵反咬饶国华一口致使抗日名将不得不举枪自戕。大部分川军将士在战场上一触即溃,你逃我逃大家逃。在刘湘主政第七战区的两个月里,不仅外省部队指挥不动,就连嫡系亲信川军也是临阵脱逃。王陵基在此后战役中随有表现,但更多地是不堪。基于川军成事不如败事有余的情况,蒋曾在军事会议上怒道“让川军回四川去称王称霸去。”最后蒋无奈把川军强行分配给各个战区。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川军可追溯到清末编练的四川第十七镇新军。与其它的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的有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的有刘湘主政,刘湘死后,川军形成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五个上将争雄的局面。川军内部的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日战争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重庆抗日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有句话说得好——无川不成军,川军从未负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你们了解过川军吗?这是一个应该被铭记的存在,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在装备拙劣,中央不给补给的情况下,行军几千里保家卫国,同日寇殊死抗争,他们用最差的装备打最狠的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所有的大型战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几乎走遍了中华大地能抗日的每个角落,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疆土,仅抗日战争中,就牺牲了26万多人,负伤35万多人,失踪2万多人,牺牲人数居全国之首,当时的四川几乎十户九户无儿郎,家家戴孝,户户举丧,可他们从未后悔,因为他们是川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川军有着悠久历史 👮 👮
川军,在最开始就是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在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是除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9日,川军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发出起义通电。为我国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 👮川军在抗战中贡献突出 👮 👮
在抗战时期,四川是中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惨烈的几个地区之一。此中川军 👮仅指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为了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 👮 👮 👮 👮 👮 👮 👮 👮 👮 👮 👮 👮 👮 👮 👮 👮 👮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
在这场历时八年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340余万川籍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就是这样一群川人,他们本可以在战火未及的四川盆地过日子,却非要干里万里地出川抗战流血牺牲,伤亡累累后还要环顾四周看谁能收留自己,就是一再遭受拒绝也绝不善罢甘休,唯一的愿望就是保家卫国,就是继续与日本人打仗。
👮 👮 👮 👮 👮 👮 👮 👮 👮 👮 👮 👮 👮 👮 👮 👮 👮 👮
他们的血性,真真令人动容,作为生活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让我们一起向那些用精神和血肉报效国家的川军将士们致敬吧!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那当然知道川军,川军出川,大多数是草鞋,一件单衣。好一点的,会背着棉被和冷兵器,正规军一点的会有一杆子枪。
川军出川图片
川军的由来: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当时全国上下总共1000多万的抗日军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就是川军。
很多人说川军不能打,没有战绩,只是死得多?
在当时那个武器资源溃泛的时期,即便这样,川中人依旧敢于出川亮剑。可以说,川军的名气,是拿命拼出来的,不是你们几句川军被吹过头了可以否认的。
首批出川的是20军,全军连牵引炮都没有几门,轻机枪更是只有连队才有,怎么和侵华日军班属机枪组比?而且,轻机枪,也是全连才配属3挺。
大众认为的川军是不一样的,因为此川军不等于彼川军
不同时期的川军性质不同:是清王朝在四川组建的新军?是四川旧军阀武装?还是改编自四川旧日军阀武装的国军?首先纠正某些同胞们的一个错误观点:作为军阀武装的川军,是隶属于私人的而不是四川人民的,是反动的而不是进步革命的,战斗力强也没什么可吹的,更不值得人民为其骄傲。
毕竟军阀武装实力越强,军阀剥削人民的地位就越稳从军阀武装中对比来说,和红军交过手的,川军确实表现得相当顽强了,红一红四在川军那里都没讨到什么便宜。
在川军接受国府改编后,作为军阀武装力量的川军名义上就不存在了
此后,就算一个师一个军的官兵都是四川人,只要口头上喊的是三民主义,那就和四川军阀武装没任何关系了。
而抗战中的川军,通常指的是川籍军人。四川作为大后方和人口大省,组建新部队的同时为国军各部都补充了大量的川籍军人右“不成的说法
作为光荣之家的一员,我是知道的。
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
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9日,川军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发出起义通电。其后,范绍增、冷寅东、王缵绪等亦宣布起义。部分川军高级将领刘存厚、杨森、孙震等逃往台湾省,川军的历史宣告结束。
历史上的川军是非常惨烈的,当时流传着百万川军出秦川,归来只剩一万人的故事,由此可见川军的牺牲是有多么巨大。因为当时川军在出川和日本人作战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军需保障都没有,装备也非常落后,穿的也破破烂烂的,所以人送外号,川耗子。可别小看这些人,虽然他们武器不怎么好,但是他们敢拿着这样的武器和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这本身就是一件大无畏的事情,而且他们在战争中,非常擅长于山地作战,因为打战时经常让敌人摸不清头脑,搞不清位置,所以给敌人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之所以川军损失严重,主要还是因为在战斗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枪弹问题,而敌人火力凶猛,找不到人就大范围炮轰。再加上汉奸出卖,才导致了川军将近百分之一的存活率。同时川军在抗战过程中,在没有任何机械工程的帮助下,单单靠着人力,就修建了新津机场,据说后来美国轰炸东京的很多战机都是从新津机场起飞的,可以说,无川不成军,四川人民在八年抗战中,纷纷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前线打仗,之前那帮在四川窝里斗的土匪们,也都拿着枪和敌人拼死作战,战败不降,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群兵痞,但他们是每一个将军都梦寐以求的好士兵。
我们今天提起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人们总会习惯性地说“川人从未负国!”
诚然,历史上,川人每至民族存亡之际,总是以敢于肩挑民族重任而见著,他们在民族史上作出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历史上,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因为它土地肥沃,既有河可灌,又有险可守,因此自古以来,它也是历朝历代最富庶的所在。
然而,一面是物产丰富,财帛千金,另一面川人在抵御外侮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同样令人折服。
在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川军前后出兵共340余万人,占全国征兵人数五分之一以上,战后伤亡失踪64.5万,亦占全军五分之一以上。
民族大义面前,昔日的四川军阀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
民国年间,四川军阀林立,他们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大的军阀大致有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和范绍增这五位。
然而,四川军阀的割据战大致在1937年戛然而止,并且开始枪口一致对外,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大举侵华。
事关民族大义时,川人再次挺身而出。
那时候,蒋介石还在搞“攘外必先安内”那一套,弃民族危机而不顾,大肆围剿我共产党人。
关键时刻,四川头号军阀兼省政府主席刘湘挺身而出,公开力挺毛泽东“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大义凛然地向全国人民与蒋介石政府喊话说:
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
1937年9月初,首批川军十万余人分三路出川作战,第一路是邓锡侯所率22集团军,奔赴山西;第二路是刘湘亲率23集团军,东出参加南京保卫战;第三路则是杨森所率第20军,最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在战斗中,川军悍不畏死的气魄,震惊三军,彻底地洗刷了之前的屈辱与冤屈。
川军英勇善战,斗志昂扬,大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们之前从不知道,中国还有战斗意志如此强大的军队。
至11月淞沪会战结束,第20军几乎全军为国捐躯,死在了与敌拼搏的战场上,仅剩2000余人幸存。
虽然我不是四川人,但是我对川军有深刻的印象。
一、川军的改变
抗战前军阀间的不断战争和无尽的抗夺,川军各部队征粮拉夫、滋民扰民、围则红军等现象为国人所痛恨。军阀混战给四川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抗战爆发后,川军以刘湘为首的实力派虽然主观上为保存实力,避免被蒋介石吞并,但客观上顺应了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时代潮流。川军各部在其爱国将领的带领下,奋战在抗目各个战场上,同仇敌忾、艰苦奋战、团结一致、奋勇杀敌,与日军血拼苦战,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无数悲壮的光辉战绩。抗目战争彻底地改变了川军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二、川军在抗战时期的英勇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抗战激发了川军将士的爱国之心,纷纷要求参战,爱国青年跃参军。在抗战中,川军在全国军队中,武器装备最差,但作战极为勇敢顽强,北方当时已是千里冰冻,川军将士只穿单衣、短裤、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背着大刀、斗签、背包····在范范雪地里行军,晚上宿营,打开背上那块四方形的被单,卷曲而躺,不进民房干扰百姓,没有雨衣,没有斗签,顶风冒雪,行军上千里,途中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老百姓见了无不为之落泪。川军的英勇作战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民众积极主动捐献财物。根据国民党中央宜传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到1944年5月,四川有14县市的献金总额为2亿元。5月16日以后到11月底,内江、自贡、富顺等地据起第二次献金运动,捐款项总额达到了4~5亿元。
三、川军的惨痛牺牲
8年的抗战中,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两个军、一个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军队总数的1/5,是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同时,还征壮丁300万人补充抗日队伍,充实前线补充兵员占全国实征1405万余人的20%。按当时人口计,四川平均14人,既有1人当兵,抗日各战区、各战场几乎都有川军参战,以至当时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川军将士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其中,被国民党政府收人抗目将士忠烈录的有将官4人、校官9人、尉官21人,共计34人。
川军在国人眼中的形象,随着川军在抗战中的英勇作战而迅速得到根本改变,就连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的日军也称四川军队为“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经过8年抗战,川军彻底改变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双枪兵”等形象,树立了“较国内任何部分军队亦无愧色”的新形象。
甄虹琼::川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主要有以下几部:《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要内容: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剧中展现了川军等中国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表现。《壮士出川之铁血征途》主要内容:该剧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甄虹琼::最强军阀新桂系绰号:狼兵,钢军,中国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部队。川军绰号:铁军。东北军绰号:一枪不放军。
甄虹琼::2、《壮士出川之铁血征途》由花箐执导,陈庄、冉光泽、陈秋平编剧,林江国、吴其江、衣珊、石安妮、刘冠成等主演。讲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川军在四川省主席刘湘的感召下,请缨出川抗日。从宏大悲壮的炮击战,到近身肉搏的白刃战。3、《正者无敌》是“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的第四部,由中联...
甄虹琼::在中国历史上,多个地方的军队都以战斗力强大著称。例如,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等,以骑射闻名,曾多次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而中原地区的军队,如秦军、汉军等,以严密的编制和精良的武器著称,也有着卓越的战斗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川军,它在历史上以地理优势和坚韧不拔的斗志闻名,曾抵抗元军长达...
甄虹琼::王陵基(1883—1967),字方舟,人称“王灵官”,四川省乐山人。川军 五行 中资格最老的人物,刘湘、杨森都要喊他一声老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上将王陵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陵基生平简介 王陵基1883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字方舟,被人称为“王灵官”,收悉的人都喜欢叫他“...
甄虹琼::中国各省战斗力大排名 1,湖南,四川,重庆 湖南,不用多说,“无湘不成军”。川军和重庆兵,山地作战能力奇强,看看对越自卫反击战就知道了。 吃苦耐劳,青藏高原很多驻军都是这三个地方的人。且多谋略,不用我多说,数数中国的将军就行了。 2,东三省 之所以排第二就是因为不适应山地作战,但在...
甄虹琼::郭勋祺(1895—1959)1912年参参加藏新兵,随军西征。入藏交战数年,于1915年赶回成都,在潘文华部历任排、连、营、团长。1938年春升任五十军军长,由于与新四军作战屡立战功,遭到嘉奖,晋升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军军长。1948年出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7月被人民解放军抓获。建国后,历任...
甄虹琼::小编不禁想起八十年前的一幕。1937年,一个戴着眼镜、满口四川话的小个子,带领一支部队,徒步急行军,走了整整50天,他们的方向是最东方。那里,淞沪会战炮声隆隆。他的士兵,个个都是衣衫褴褛,有的还打着赤脚,背着干粮、盐巴,枪也是简陋的汉阳造。这个小个子就是川军将领杨森。他对士兵们说:“...
甄虹琼::毛泽东赞扬说:“我就知道王大个子办法多,把恩来交给他我放心!” 4、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
甄虹琼::刘文辉(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法号玉猷。刘湘的叔叔,俗称“刘幺爸”。民国第二十四军军长,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在川军五行中他属火。政治上神通广大,人送外号“多宝道人。”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称“西康王”。刘文辉小时其父刘公赞对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