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春望这首诗的作者的背景资料

2025-05-23来自:本站整理
春望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忧国思亲,满腔愁情。
———《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尽管春天来临,草木茂盛,但满目看去,一片凄凉破败。感伤国事,看春花落泪;怅恨离别,听鸟鸣心惊。在战乱中,特别思念亲人,多么想得到家人的音信啊!看着眼前的春光,心里反而悲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煎熬,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练习题:
①诗人写此诗时,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国家动荡不安,家人骨肉离散,眼前的春景更让人感触从生。沉痛的感情通过“感时花溅泪”“白头搔更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③言明春望所见的名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④用美景反衬忧伤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⑥写自己心念远方家庭安危,又自叹年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望:有两层意思,既是举目四望之「望」,眼见长安在春天的景象,也可理解为企望、盼望之「望」,热切祈望能脱险与家人团聚。] 杜甫

国破山河在[国破山河在:极言长安破坏的严重,山河之外的其他东西鄱受到破坏。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山河在:只有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草木深:草木横生,景象荒凉。城区草木横生而非人烟稠密,其荒废可知。]。感时[感时:感伤国事。]花溅泪[溅泪:流泪。],恨别[恨别:与家人被迫分离,十分懊恼。]鸟惊心[惊心:情绪被触动,心神不安宁。]。烽火[烽火:指战事。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立即燃烧柴禾升起烟火作警报。]连三月,家书[家书:家信。]抵[抵:值。]万金。白头搔[搔:抓。]更短[短:稀少。],浑欲[浑欲:简直就是。浑:(粤)[晕]。]不胜[不胜:不能承受。胜:(粤)[升]。]簪[簪:(粤)[针]。古时用来别住发髻的条状物。这裏作动词用,即用簪子固定发髻。]。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出身於书香世代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漫游吴、越一带(今江苏省、浙江省)。二十四岁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心裏很不愉快,又再到齐、赵(今山东省、河北省)等地漫游。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到了长安,在这裏住了近十年。透过他精微的观察,发觉在这表面繁华的盛世,内部黑暗重重,皇帝荒唐,宰相贪污,政治腐败,危机一触即发。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并移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筑浣花草堂居住。晚年携家眷离开四川,病死湘江旅途中。
杜甫的一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这五十几年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大时代。前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侵,地方上的动乱更是不胜枚举。杜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当时社会的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透过他的作品,处处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情绪,故后世尊他为「诗圣」。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京城长安。七月,肃宗在甘肃灵武登基称帝,改号至德。八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后,只身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他亲眼目睹了长安沦陷后的巨大变化,触景伤情,遂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三月,写下了这首忧时伤乱的名篇。

赏析重点
诗人被困在叛车占领的长安,暮春三月,举目四望,国都残破衰败,草木杂乱丛生,只有山河面貌依旧。诗人感伤国事,怀念家人,看到春花,禁不住泪如雨下;听到鸟鸣,更止不住伤心哀痛。接连三个月战火不息,道路阻隔,音讯不通,诗人翘首以盼,希望此时能传来一封家信。然而,望眼欲穿,始终未能如愿。愁苦难解,白发越搔越稀,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第一、二句从春天在长安所见的事写起。「山河在」,表明城池残破,到处一片废墟;「草木深」暗示人烟稀少,萧条荒凉。第三、四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诗人以「乐」写「哀」。鸟语花香本是「春」的象徵,然而在这不寻常的春天,这些美丽的事物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愉悦,反而使他睹物生情,倍增对国事的忧伤和对家人的思念。他见到花开而溅泪,听到鸟鸣而惊心。第二层意思是杜甫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花」和「鸟」之上。因为「感时」,连花也为之「溅泪」,这其实是就花上的露水而产生的联想;因为「恨别」,连鸟也为之「惊心」,这其实是就鸟在枝头跳跃不安而呜叫的情景而产生的联想。花鸟这些无情之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烽火连三月」与上文「感时」、「恨别」相呼应,这就更明确揭示出「溅泪」和「惊心」的原因。「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饱含深情,以夸张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在战乱环境中盼望得到家人音讯的急切心情。最后两句,表示诗人愁苦之深。这愁苦使他头发变白,且愈来愈稀疏,简直到了不能用簪束发的地步。诗人透过对自己外貌的描写,反映内心极度愁苦的心情。
这首诗结构严谨、构思绵密。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春望之景,诗人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诗人忧怀家国,黯然神伤。

是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吗?如果是这首,杜甫的资料网上到处都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隐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他因“见时危急”,上疏营救房官的罢相,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由凤翔回鹿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他和父老们,和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七六四年,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他曾度过六个月的幕府生活。除此以外,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作关怀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身后,自然是萧条的。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从以上简单的叙述,我们已可看出杜甫和人民的关系和他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过程。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视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非难:“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由于时代、阶级的限制,杜甫不可能否定皇帝的地位,白居易说“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也是把君臣关系看作天经地义。须要指出的是,杜甫虽然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正因如此,他一方面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他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对权贵达官们祸国殃民的罪行,他更勇于揭发。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这首诗的作者的背景资料
    项震阀::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尽管春天来临,草木茂盛,但满目看去,一片凄凉破败。感伤国事,看...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项震阀::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是唐代大...
  • [竺虏转17679157486] - 诗人为什么要写《春望》这首诗
    项震阀::《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破将亡深切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热爱,对社会和平安定的向往之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所表露出来的情感热烈而深沉,感人至极。诗歌全文如下: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的写作背景
    项震阀::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去理解呢
    项震阀::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的写作背景
    项震阀::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
  • [竺虏转17679157486] - 要杜甫的诗 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还有杜甫写诗时的年龄
    项震阀::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杜甫...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泊秦淮》和《春望》的写作背景
    项震阀::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杜牧《泊秦淮》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这首诗的意思(春望杜甫写作手法赏析)
    项震阀::首先介绍今天这首诗的题目:春望。意思很简单,就是在春天里远望。然而作者杜甫在哪里望到底在望什么这还得进一步进入正文才能说清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公元775年年末,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安史之乱。朝廷文恬武嬉已经很多年了,抵挡不住安禄山的进攻,皇帝急急忙忙往蜀中去了,太子则去了西北。在...
  • [竺虏转17679157486] - 《春望》的作者及简介
    项震阀::《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