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死已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2025-05-24来自:本站整理
“视死已如归”出自宋代赵万年的《岁暮》。
“视死已如归”全诗
《岁暮》
宋代 赵万年
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
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
《岁暮》赵万年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岁暮》
朝代:宋代
作者:赵万年
岁暮嗟为客,
那堪复被围。
一心惟许国,
视死已如归。
中文译文:
岁末感叹身为客,
何堪再次被困围。
一心只为国家,
视死如归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赵万年创作的作品,以岁末之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困境的坚定态度。
首两句"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表达了诗人对岁末时节作为游子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岁暮意味着又一年即将结束,而身为客人的诗人感触颇深,并对重复被困的命运感到无奈。这里的“被围”可以理解为诗人身处异乡,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被困于外地的境况。
接下来两句"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忠诚。诗人将自己的心思完全寄托于国家,将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宁愿视死如归,表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死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生死,都将毫不犹豫地为国家尽忠。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之情,尽管身为客人,他仍然将国家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甚至准备为国家奉献生命。这种坚定的态度和对困境的无奈感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代士人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抱负。
[何霭堂15717675669] - “视死已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视死已如归”出自宋代赵万年的《岁暮》。“视死已如归”全诗《岁暮》宋代 赵万年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岁暮》赵万年 翻译、赏析和诗意诗词:《岁暮》朝代:宋代作者:赵万年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中文译文:岁末感叹身为客,何堪再...
[何霭堂15717675669] - “能使视死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能使视死如归”的出处是哪里“能使视死如归”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纵囚论》。“能使视死如归”全诗《纵囚论》宋代 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
[何霭堂15717675669] - “视死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视死如归”出自两汉李陵的《答苏武书》。“视死如归”全诗《答苏武书》两汉 李陵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
[何霭堂15717675669] - “视死端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视死端如归”出自宋代李处权的《送荣茂世》。“视死端如归”全诗《送荣茂世》宋代 李处权戎冯绝黄流,飞尘暗京畿。竟成王室祸,痛定不忍思。衣冠半陷没,逃难皆散之。有如水衡君,将命弗顾危。跃马赤手出,扼隘河之湄。中途被冲突,星夜西南驰。回头望城阙,夐隔母与妻。半年无家书,欲言...
[何霭堂15717675669]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以译作: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有这么一个人正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就是黄道 周。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崇祯九年(1636年),黄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
[何霭堂15717675669]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全文是什么?
危福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处: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翻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
[何霭堂15717675669] - 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危福眉::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作者是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三国曹植的诗句,出自《白马篇》,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何霭堂15717675669]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怎么读?
危福眉::出处:魏晋·曹植 《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话释义: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
[何霭堂15717675669] -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是什么意思
危福眉::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译文如下: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
[何霭堂15717675669] - “视死如归气浩然”的出处是哪里
危福眉::“视死如归气浩然”出自宋代艾性夫的《文节谢公挽歌》。“视死如归气浩然”全诗 《文节谢公挽歌》宋代 艾性夫 不甘摇尾乞人怜,视死如归气浩然。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乾坤万劫英雄尽,文节双高日月悬。惆怅老身空有泪,玉亭无路荐寒泉。《文节谢公挽歌》艾性夫 翻译、赏析和诗意 《文...
“视死已如归”全诗
《岁暮》
宋代 赵万年
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
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
《岁暮》赵万年 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岁暮》
朝代:宋代
作者:赵万年
岁暮嗟为客,
那堪复被围。
一心惟许国,
视死已如归。
中文译文:
岁末感叹身为客,
何堪再次被困围。
一心只为国家,
视死如归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赵万年创作的作品,以岁末之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困境的坚定态度。
首两句"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表达了诗人对岁末时节作为游子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岁暮意味着又一年即将结束,而身为客人的诗人感触颇深,并对重复被困的命运感到无奈。这里的“被围”可以理解为诗人身处异乡,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被困于外地的境况。
接下来两句"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和忠诚。诗人将自己的心思完全寄托于国家,将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宁愿视死如归,表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死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生死,都将毫不犹豫地为国家尽忠。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之情,尽管身为客人,他仍然将国家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甚至准备为国家奉献生命。这种坚定的态度和对困境的无奈感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宋代士人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困境的思考和抱负。
危福眉::“视死已如归”出自宋代赵万年的《岁暮》。“视死已如归”全诗《岁暮》宋代 赵万年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岁暮》赵万年 翻译、赏析和诗意诗词:《岁暮》朝代:宋代作者:赵万年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中文译文:岁末感叹身为客,何堪再...
危福眉::“能使视死如归”的出处是哪里“能使视死如归”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纵囚论》。“能使视死如归”全诗《纵囚论》宋代 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
危福眉::“视死如归”出自两汉李陵的《答苏武书》。“视死如归”全诗《答苏武书》两汉 李陵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
危福眉::“视死端如归”出自宋代李处权的《送荣茂世》。“视死端如归”全诗《送荣茂世》宋代 李处权戎冯绝黄流,飞尘暗京畿。竟成王室祸,痛定不忍思。衣冠半陷没,逃难皆散之。有如水衡君,将命弗顾危。跃马赤手出,扼隘河之湄。中途被冲突,星夜西南驰。回头望城阙,夐隔母与妻。半年无家书,欲言...
危福眉::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以译作: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有这么一个人正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他就是黄道 周。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崇祯九年(1636年),黄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
危福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处: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翻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
危福眉::视死忽如归上一句是:捐躯赴国难,作者是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三国曹植的诗句,出自《白马篇》,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危福眉::出处:魏晋·曹植 《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话释义: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
危福眉::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译文如下: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
危福眉::“视死如归气浩然”出自宋代艾性夫的《文节谢公挽歌》。“视死如归气浩然”全诗 《文节谢公挽歌》宋代 艾性夫 不甘摇尾乞人怜,视死如归气浩然。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乾坤万劫英雄尽,文节双高日月悬。惆怅老身空有泪,玉亭无路荐寒泉。《文节谢公挽歌》艾性夫 翻译、赏析和诗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