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司母戊大方鼎资料谁有??急需

2024-09-20来自:本站整理
关于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要非常简单)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去向
发现后被一商家,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古董商便要求村民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耳便锯不断,惟有作罢,并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该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相关事件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转制百科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去向
  发现后被一商家,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古董商便要求村民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耳便锯不断,惟有作罢,并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该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相关事件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制,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出土于河南安阳。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
  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百度百科有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7782.htm

好详细啊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大方鼎资料谁有??急需
    郜珊娜::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大方鼎的作者是谁
    郜珊娜::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的,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鼎资料
    郜珊娜::司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 挖掘,...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大方鼎在哪里出土的
    郜珊娜::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村,出土时间为1939年。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后期铸品,其高度为133厘米,重量为832.84千克,其形制巨大,非常的雄伟庄严,工艺也很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河饕餮纹,给人威武凝重之感。司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村。司母戊大方鼎原本是伤亡...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鼎的简介
    郜珊娜::1、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鼎的铸造者究竟是谁?
    郜珊娜::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
  • [辕齿青17896726392] - 鼎司母戊大方鼎
    郜珊娜::甚至可能是殷代某王的配偶名。作为我国殷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大方鼎的合金成分分析显示,其铜、锡、铅的比例与《周礼?考工记》记载相符合,证实了其制作技术的高超。考古学家推测,该鼎采用的是组芯造型法,由二十块陶范铸成,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水平。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郜珊娜::司母戊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大方鼎改名成什么了?
    郜珊娜::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最先是由我们国家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起的,起名字的缘由是鼎上的刻有“司母戊”三个字。因为当时给鼎取名是因为鼎的后面刻着的是“司母戊”才叫的司母戊鼎,现在的专家们又表示上面的文字其实不是“司母戊”而是“后母戊”。专家们考证后表示,后有君主的意思,也有...
  • [辕齿青17896726392] -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郜珊娜::1939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消息被日军获悉,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商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