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60年代怎样过新年

2025-05-22来自:本站整理
60~70年代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60~70年代应该没什么娱乐节目,应该就是找扫一下家里的卫生,换换门面装饰(如对联等),放放鞭炮,包包饺子,吃吃饭,串串门~~~~

1:贴春联: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还不算发达,所以各方面的条件也没有现在优厚,但贴春联是一定要过年之前要做的事情,当时的人们吃苦耐劳春联也是自己写的,虽然是农民但有农民肯定就有文化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能真正读完初中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的春联也是自己写的,除夕下午贴好春联,然后另一天就是开开心心过春节了。
2:拜年:拜年就是追随春节的,有着几千年下来的传统历史了,所以也是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六十年代拜年和当今拜年是一样的,在自家的村子里都挨家挨户的拜访,包括走访亲戚朋友都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要做的事情。
3:守岁:六十年代的春节和当今的春节一样都有着这样的习俗,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下来的重要传统习俗,家里年长的成年人都需要从除夕夜守起一直守到凌晨12点也就是春节的来临。

60年代的春节习俗和我们现在没有多大区别,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那时虽然普遍比较贫穷,不过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那时的热闹程度和现在并无多大差别,只是不能像现如今吃食那么的丰盛,但在一些习俗上当时比现在更热闹、更有趣。例如庙会、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等。

扩展资料

一、除旧迎新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二、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三、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

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60年代的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年饭过节好处是解馋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来的。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每到春节,北京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标准粉),二十九开始炸各种面果子,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装得满盆满钵,馋嘴又心急的孩子们趁妈妈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着尝新。蒸馒头,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过年的主食准备好。除夕的年饭分两顿,先是晚上五六点钟吃米饭炒菜,平常的机米换成小站稻,加上烧带鱼、沙锅豆腐、狮子头或四喜丸子、豆芽菜,这是一年里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夜里12点,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饺子用富强粉包,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得多,一般是猪肉白菜馅,有时是酸菜馅。吃饺子的风俗使得竹具店每年春节前都要加班加点赶制竹笊篱。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年货家里添个新玩具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糖瓜儿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除北京传统春节食品关东糖外,市场上有了小娃娃、小花篮、小宝塔、小鸡、小鸭形状的块糖,饼干除了什味、橘子和大方外,1963年新出了酥松可口的“63”,包装上还附有当年的美术年历。姑娘们喜欢的头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药、剑兰等花样,鲜花店里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红、文竹、瓜叶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来等盆花也常令她们情不自禁地掏腰包。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攒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木刀枪、腰边鼓、大摆球、积木塔、铁鸣蝉、毛毽、脸谱,还有“老鼠滚蛋”、“斗鸡”等新玩具,紧攥着钱包,家长们心里盘算着挑哪个最划算。

  买个月份牌,添几张写春联的梅红纸,扎一只红纱灯,新一年的向往就在挑挑拣拣中开始了。

  年话老礼全都放一边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们倡议“四要四不要”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时钟敲过除夕夜12点,有工作的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按照风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儿人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买张图画纸或道林纸,用彩笔画些风景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等字样,一张标准的贺卡就做好了,送给老师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年乐红红小鞭论个放

  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平时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过年了,多困难的家庭都要想办法给每个孩子做身新衣裳,哪怕是旧衣服翻改的也好。

  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藏在家里的小鞭如果被兄弟姐妹发现了“偷”走几个,父母们就成了难断家务事的糊涂官,只有许诺“再买一挂”才能安抚孩子们的哭声。到了晚上,全院子的人都出来看放花,孩子们手上提的小灯笼有五角星的,也有宫灯式的,星星点点煞是好看。你家的“老头乐”喷出满天花雨,我家的“火树银花”也不逊色,他家的“螺丝转”、“耗子屎”蹿进人丛,激起一阵阵笑闹声。劳动人民文化宫、北海、陶然亭等公园里熙熙攘攘,免费开放三天使人们游兴大发,故宫、自然博物馆、动物园,要逛的地方真不少。买得起票或单位发票的人们还可以到大华电影院看立体电影,去工人体育场看马戏。如果有兴致,厂甸也是个热闹的去处。

过年时家里挺活的,做炮米糖,做麻花,做年糕,反正吃的一般都家里自做。还有家家要杀鸡,杀鸭

只要有钱 就能过



  • [禹穆瞿14758753133] - 60年代怎样过新年
    蒯柳阀::60年代的春节习俗包括除旧迎新,这是新年最后一天的重要活动,被称为“岁除”或“除夕”。除夕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进行贴年红、祭祖、守岁等传统习俗。除夕是除旧布新、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祭祖节日。年夜饭是春节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
  • [禹穆瞿14758753133] - 60年代怎样过新年
    蒯柳阀::60年代的春节习俗和我们现在没有多大区别,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那时虽然普遍比较贫穷,不过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那时的热闹程度和现在并无多大差别,只是...
  • [禹穆瞿14758753133] - 以前的人们如何过春节
    蒯柳阀::■广阔天地过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
  • [禹穆瞿14758753133] - 爸爸妈妈小时候怎样过春节的?
    蒯柳阀::1. 在过去,春节期间父母们的主要期待通常是能穿上新衣服和品尝到丰盛的饭菜。如果有条件,孩子们还能得到玩具,而条件较差的家庭则可能会收集别人未燃放完的鞭炮。与当今相比,那个时代的春节简单许多,但同样充满了欢乐。2. 在20世纪60年代,春节的记忆尤为深刻。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春节能让人品尝...
  • [禹穆瞿14758753133] - 调查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过年都吃什么?建国60年来调...
    蒯柳阀::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春节的年夜饭上,人们主要以吃肉馅饺子为主。那时,饺子馅里的肉块非常珍贵,往往只有一小块,但正是这一小块肉,让整个饺子变得香浓无比,据说能让人香上一年。饺子成为了那个时代年夜饭的主角。到了7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绞肉机的出现让饺子馅里的肉变得更加丰富。虽然与...
  • [禹穆瞿14758753133] - 为什么说六八年的春节难忘?
    蒯柳阀::父母一般是以吃穿为主,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就感觉很满足了,好点的就有些玩具,差的就可以到人家门口捡些没放完的鞭炮,总之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
  • [禹穆瞿14758753133] - 每个年代的人都喜欢过年吗?
    蒯柳阀::20世纪50-60年代的人们,由于社会物资匮乏,过年的氛围比较低调,主要是家庭团聚、互相拜访和吃年夜饭。在这个年代,过年更多的是在家里度过,没有什么花哨的庆祝活动。70-80年代的人们,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国家开始推行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家庭团聚、拜访...
  • [禹穆瞿14758753133] - 60、70后有怀念小时候春节的年味儿的么?
    蒯柳阀::60年代不能比了,现在长大了天天吃饺子。作为一个70后,对于小时候春节的年味儿永远忘不掉,虽然已经有一二十年找不到那种年味儿的感觉了,但到现在,对小时候的年味儿依然记忆犹新。怀念是肯定的。几乎每年过年都会怀念。 记得那个时候,一过腊月二十三小年,年味儿便逐渐显现。家里开始为过年忙碌。老妈会将家...
  • [禹穆瞿14758753133] - 调查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过年都吃什么?建国60年来调...
    蒯柳阀::60年代:吃肉馅饺子,吃几个能吃到一块米粒大的肉块,能香一年。年夜饭饺子为主 70年代:比60年代少好一点点,有了绞肉机,那个饺子里都有肉。年夜饭饺子为主 80年代:饺子力肉多的满嘴喷香,来点小酒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90年代:一桌好菜鸡鸭鱼肉、生猛海鲜、饺子可有可无了。
  • [禹穆瞿14758753133] - 谈谈年节的变迁
    蒯柳阀::从报纸上看,春节期间更多的报道是:过春节巩固农村速成识字学习、宣传婚姻法、进行爱国卫生运动、努力生产、俭省节约、农民要为国家工业化的总目标而奋斗等等。传统的春节习俗开始遭受到强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冲击。(三)60年代末——70年代 “文革”期间的经济状况有些许好转,但物资仍很匮乏。在这段时间,过年仪式...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