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诗词的妙用
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这是书上讲到的。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不好解释的。意思是说,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是痛苦的、曲折的,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得以安慰,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
(也可能是这样: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熟悉她们的性格,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是独一无二的,即书中的黛妙,——按:近日看了电视剧,即筠妹妹。
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这些爱,最终都成了梦,悲痛之后,要将它写成书,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只好借题发挥,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通灵,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妙。
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落魄之际(风尘),竟然有闺中小姐(虽然是丫头)爱上他。他很感激,写了诗,做了官后第一件事便是接他的爱。贾雨村虽坏,这一点又能引起读者的欣赏。(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体验,在倒霉之时,或在心灵失衡之际,有女性真正爱他)这“贾雨村”,是“假语村言”的谐音。
是说这部《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风尘怀闺秀,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国内影响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从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中,看到《红楼梦》已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
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 ,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 《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
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第一回的题目本身是一副对联: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是一个不求名利之人,贾雨村则热衷于功名,二人恰好是鲜明的对比。第一回书中,二人有一段交集。甄士隐梦中遇到僧道二人,有幸看到了通灵宝玉,还没有看得真切之时,道人和僧人夺回宝玉,转到一大石牌坊后消失了。这个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第二副对联。第三幅对联说的是贾雨村的“风尘怀闺秀”之事,他看上了甄士隐家中的丫鬟,因此他不仅作诗,还写了一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是第三幅对联。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武山劳::在红楼梦中的第一回里,有七首诗和三幅对联,以下是他的妙用:第一回的题目本身是一副对联: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是一个不求名利之人,贾雨村则热衷于功名,二人恰好是鲜明的对比。第一回书中,二人有一段交集。甄士隐梦中遇到僧道二人,有幸看到了通灵宝玉,还没有看...
武山劳::红楼梦的魅力不在于散文的流畅,而是诗词的精炼与深沉。第一回,作者通过看似无关的线索,巧妙地引领读者进入大观园的神秘世界。金庸的模仿,可见其对红楼梦艺术手法的赞赏,而第一回的悲剧色彩与“使闺阁立传”的主题,早已预示了全书的悲剧命运。每一句诗词,都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每一笔描...
武山劳::在《红楼梦》的前五回中,诗词曲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这部巨著增添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其中,石上的偈语如同一道神秘的谜题,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第一回中,自题的一绝诗,更是引人深思,似乎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太虚幻境的对联,不仅描绘了仙境的景象,更隐含了人生的哲理,...
武山劳::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一首看似浅显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词——“好了歌”,在第一回中由跛足道人吟唱,它犹如一面照见人生百态的镜子,揭示了世事无常的真理。让我们一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内涵。“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诗人以调侃的口吻,揭示了人们在追逐功名利禄时的执着,尽管明知终...
武山劳::我很喜欢《红楼梦》第一回的诗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笔者认为前两句是曹雪芹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当时社会状况、人际关系的痛惜。后两句主要是作者对后人评议作品的预见。“满纸荒唐言”一句,王蒙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解析:作者选择了小说这样一个形式,而小说本身有几...
武山劳::《红楼梦》中诗词歌赋等堪称一绝。小说的第一回就有几首诗歌出现。首先是一僧一道(渺渺真人——癞头和尚,空空道人——跛足道士)引出青埂峰下的石头和《红楼梦》来历的诗歌,特别是《石头记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把《红楼梦》的整体感情基调确定了下来;一僧...
武山劳::诗词鉴赏:此诗出现在第一回中。中秋夜,甄士隐把贾雨村从葫芦庙请到家里饮酒,“当时街坊上家家策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乘着酒意,狂兴不禁,吟出这首诗。贾雨村脱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样的诗。诗的前两句平乎,并无特色;后两句却透出气象不凡,...
武山劳::《红楼梦》第一回有六首诗词,分别是: 1、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段偈语,呼应石头上的这段故事,即《石头记》。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作者称之为绝,这是一首仄韵的五言绝句,是一首古体绝句。暗示了金陵十二...
武山劳::根据查询百度文库得知,在《红楼梦》中,诗词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比如,通过他人对宝玉的诗词,展现了宝玉叛逆、乖张的性格;通过黛玉、宝钗的诗词,分别展现了二人敏感、细腻、理性、淡然的性格。2.表现人物遭遇和命运。如芙蓉女儿诔中有“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武山劳::《红楼梦》中诗词在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结构主线、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塑造典型形象等方面,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