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刚刚:[gang gang]
方、才、刚、适、方才、适才,古文中都可以翻译成刚刚。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卷轴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2]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相关结构
判断句式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翻译:越地有个独居的男子,棒扎茅草做成房屋,努力耕作的到食物。时间长了,豆类粟米盐和奶酪,都不需靠别人(自力更生)。曾经老鼠成患,白天都成群结对地行动,夜晚就磨牙和吱吱的叫声直到早晨。那男子一直为之事烦恼。
一天喝醉了酒回家,刚刚睡到枕头上,老鼠百般地令他恼火,无法合眼。那男子(终于)发怒了,拿着火四处烧老鼠。老鼠死了,房屋也毁了。地二天酒醒了,茫茫然无家可归。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
柳宗元作《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蔽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注释
①永之氓:永州的老百姓
②中济:船渡到了河中间
③不能寻常:指游得不远
九头鸟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
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意思就是:
在孽摇的山上有一只鸟,一个身子有九个头。一旦哪个头得到食物,其他八个头都去争夺,呀呀怪叫着互相撕咬,以致鲜血迸流,羽毛乱飞,食物还没有进喉咙,九个头全都咬伤了。
海里的野鸭看见了,耻笑它说:“为什么不想想,九张嘴的食物都是吃到一个肚子里去的呀,为什么还要争斗不休呢?”
学弈
古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搞(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顾荣施炙
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人也。
注释:
1. 应人请:赴宴。
2. 欲炙:烤肉。
3. 辍:让出 ,施舍。
4. 施焉:施,给;兼词“于之”。
5. 左右:帮助。
6.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翻译: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思想:
赞扬了顾荣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好人有好报。
腹黄享杀子
原文: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子。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
译文:墨家学派的一个领袖腹黄享在秦国居住。他的儿子杀了人,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刑。秦国国君秦惠王对他说:“先生你年龄大了,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已经下令叫官吏不要杀他了。这件事情你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我很感激国王你的恩赐。但是我们墨家的法律规定,杀人要处死,伤人要判刑。用法律来禁止出现伤亡人事件。不让人受到伤害,是天下的大道理。大王你虽然恩赐我,叫官吏不要处死我的儿子,但我却不能不按照墨家的法规办事。”腹黄享没有接受秦惠王的恩赐,终于让儿子伏法而死。
儿子是每个人都偏爱的至亲骨肉,能够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腹黄享这个墨家的领袖真正是个出以公心的人。
简介:本文选自《吕氏春秋》。这篇寓言表达了执法必须大公无私的观点。腹黄享,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集门客而编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浅析: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其实更多的是刑不上大夫。任何人犯罪总是有许多原因,也有许多客观条件可讲。虽说法律无情,但人之常情却是想方设法减轻罪责。
腹黄享之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并反过来向腹黄享说明原因。在常人正是求之不得,但腹黄享却不这样认为。他心中有大义,执法不隐私,原则面前坚决不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独子,哪怕是秦王赦免了。这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比这些先哲,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能否象腹黄享那样坚持真理,大公无私。
你去买一本《走进文言文》,适合六、七年级用。
我是看六年级,我也用这个。不过要自己翻译。 翻译的话可以在百度上找。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并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最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汪侵耐::“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
汪侵耐::郭进请官【原文】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
汪侵耐::“多言有益乎”出自战国墨子的《多言何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译文:禽滑厘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
汪侵耐::文言文《言志》的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原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翻译:颜渊、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
汪侵耐::1. 病忘(文言文) 译文 《病忘膏肓》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其妻患之,谓曰:闻艾子滑稽多智,能愈膏肓之疾,盍往师之?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未一舍,内逼(注:内急),下马而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我!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
汪侵耐::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曰:“蛮夷之性, 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 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 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
汪侵耐::一、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
汪侵耐::文言文经典名篇及翻译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
汪侵耐::《张释之执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张释之。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
汪侵耐::马周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