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福建三坊七巷是咋回事

2024-09-20来自:本站整理
三坊七巷资料

  “三坊七巷”福州的名片之一。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匠艺奇巧的明清古建筑。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品种繁多、口味独特的福州小吃。如果你只是个吃货,那来到三坊七巷就是掉进了特色小吃的深渊。

  三坊七巷特色小吃——永和鱼丸

  永和鱼丸是三坊七巷里的百年老店,这家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每天到这吃鱼丸的顾客络绎不绝。

  三坊七巷特色小吃——鼎边糊

  “鼎边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锅边糊”,这家店之所以叫“鼎边糊”,自然是他家的“锅”与众不同了,以鼎当锅,这样煮出的糊不但一点不会有焦味,还特别的香呢!再加入花蛤、蛏、葱等配料,味道更是鲜美无比呢!

  三坊七巷特色小吃——花生汤

  店名虽是普普通通的三个字,进来一品,才知这家的花汤味道确实绝佳。花生酥烂,汤甜而不腻,细腻的花生味甜可口,独家秘制的汤让人“口水流下三千尺”。店里还有糯米饭,微甜、散发着油香。槟榔芋泥和花生酥也都不错。

  三坊七巷特色小吃——同利肉燕

  店面很小,里面只摆了几张桌椅,所以想吃的人就得排队等候啦!他们家的肉燕之所以好吃,是因为燕皮是手工打出来的,韧劲十足,皮是透明的,非常的Q也很爽滑。

  三坊七巷特色小吃——木金肉丸

  木金肉丸的口味甜中带咸、咸甜适口、气味芬香、味道清纯、脆韧耐嚼、别具一格。木金肉丸以如此受人喜爱,主要是质量上乘,用料讲究。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三坊七巷特色小吃还有很多,什么“福州煎包”、“大世界橄榄”、“黄米糕”等等,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一定要一家家的吃过去,这样才能对得起“吃货”这张嘴啊!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标志之一,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即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涵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称“三坊七巷是全国留存至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众多的唯一性”。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自从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浓缩了福州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也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卢隐、郁达夫、郭化若等。他们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对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乃至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军事的发展进程,均发挥了重要的乃至影响全局的作用。同时,众多才学兼优的良吏、能工巧匠及富商、实业家等萃聚于三坊七巷,如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以及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陈衍、何振岱,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此外,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还是闽台历史文化亲缘的见证,福州城市精神的集中代表以及闽学的发源地之一。

与三坊七巷相邻的南后街是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中轴,是连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通道。沿街分布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保护建筑及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古旧书籍、裱褙、花灯等传统文化商业。明清时期,这里两侧曾聚集着书肆、刻坊、花灯、裱褙、铜器、笔庄、生漆、当铺等大小商店数百家。我国第一部外文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正是从南后街刊刻出版的。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句描述南后街的繁华景象,“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厂,足见当时街市的繁荣。

为此,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成为了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被评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恢复,有利于推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程,对于建设“文化强市”、提升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影响度、培育和开发文化旅游市场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福州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打基础、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院落内搭建、破坏、老化严重,房屋质量持续下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拥挤,环境恶劣;街区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到了非保不可、急需抢救保护的关键时刻。对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意义,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决定投资40.5亿元保护修复三坊七巷。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及国家建设部领导多次视察三坊七巷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并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福州市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袁荣祥为组长的“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教授等8位专家为领导小组的专家顾问,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进行全程指导,聘请我国著名的历史街区保护及古建筑修复专家张杰教授和张之平高工担任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文物修复及工程质量等工作进行把关。并在2008年9月,成立正式机构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开展各项工作。

为了确保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6年以来,福州市先后编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批准颁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保护管理细则》、《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定额》以及《工程造价审核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为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使其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福州市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积极、持续、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合理疏散居住在三坊七巷不协调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中违章搭盖建筑内的居民,努力解决居民居住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原住民保护措施和政策,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风貌的保护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在疏散过程中,只要条件允许,尽量让提出留住申请的原住民留下来,让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手工艺作坊等留下来,在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组织留住居民参与保护修复工程,并由政府补贴修复费用(文保单位政府补贴40%,历史建筑政府补贴10%)。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为准则,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指导思路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依法保护好街区现存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修复和展示。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戏剧、曲艺、习俗、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街区历史风貌的修建保护。修复历史街区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区内不协调建筑。四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街区内给排水、供电、供气、安防、通讯、道路、河道进行整治,将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地下入户。在具体实施中坚持最大可能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体现真实的传统构造的建筑形式表达,对于更新建筑的外立面(木构或青砖)均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与构造做法,力求反映三坊七巷风貌的原真性,而内部空间则立足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

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启动,目前正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已完成国家级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的维修及重新布展并对外开放;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修复工程经过一年多的修复,现已基本完成。水榭戏台的保护修复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的保持了原建筑构件,保留文物的原真性。我们还认真总结本次修复工作的经验,用于指导其他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修复工作,其中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的修复工作已全面启动;欧阳花厅、陈承裘故居、沈葆桢故居正在进行修复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在做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作的同时,其他各级文保单位及保留历史建筑,福州市也将继续根据“镶牙式”原则进行修复。此外,南后街沿线建筑已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南后街地段建筑保护与整治设计方案》修复完毕。三坊七巷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周边风貌协调区的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

保护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将保留着明清到民国时期的福州特色传统建筑风格,挟裹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延着浓烈的闽都文化,保持着流传千古的神秘色彩,将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卓宏娴15789534058] - 三坊七巷是什么意思?
    那秦堂::3、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4、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
  • [卓宏娴15789534058] -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怎么出现的?
    那秦堂::“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北宋宣和间,以里人陆蕴、陆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锦坊;南宋淳熙间,王益祥官江东提刑,居其内,改名衣锦坊,沿用至今。【文儒坊】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
  • [卓宏娴15789534058] - 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那秦堂::3. “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4.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当时城市的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逐渐形成了坊和巷。5.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包括马鞍墙、雕饰和建筑门。
  • [卓宏娴15789534058] - 三坊七巷的由来和历史文化是什么?
    那秦堂::2. 三坊七巷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包括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3. 三坊七巷因...
  • [卓宏娴15789534058] - 三坊七巷现状
    那秦堂::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专门的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负责该区域的全面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了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街区内的实体运营与业态规划。在保护政策上,文物保护建筑原则上不对外开放出租,也不进行商业运营,主要作为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使用。三坊七巷的独特格局依然...
  • [卓宏娴15789534058] - 三坊七巷的来历
    那秦堂::4,杨桥巷:“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5,郎官巷: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6,塔巷: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
  • [卓宏娴15789534058] -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具体是指什么?
    那秦堂::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
  • [卓宏娴15789534058] - 三坊七巷是怎么来的???
    那秦堂::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
  • [卓宏娴15789534058] - 福州三坊七巷建于那一年
    那秦堂::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千年来偏安东南的缘故,自有一种慵懒闲适、...
  • [卓宏娴15789534058] - 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那秦堂::“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历史故事:光禄坊拥有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的故居,作家郁达夫流寓福州时,也曾居住于此;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巷中有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作家谢冰心小时候也曾在这里居住...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