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傅秋涛简历 为什么傅秋涛不受
傅秋涛,(1907年-1981年8月25日), 湖南省平江县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皖南事变中,他与右倾路线作了坚决斗争,率部与敌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组织部队分散突出重围,保存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1年1月4日晚10点左右,皖南新四军部队奉命渡江北上。行前,军部进行战斗编组,除军直属队及教导总队1000多人外,共编成3路纵队。第一纵队为左路,傅秋涛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6日上午,国民党顽军在丕岭脚下的纸棚村,打响了皖南事变的枪声。当天下午,军部在茂林南面潘村的潘家祠堂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一纵由傅秋涛和江渭清参会。会议决定以一纵出求岭,二纵出丕岭、博刀岭;三纵出高岭。3路纵队于7日拂晓占领各岭,正午前会攻星潭。攻占星潭后再向东挺进。
7日拂晓,国共双方军队开始大规模战斗。第一纵队一团三营经过激战,冲破国军第五十二师、第四十师的拦阻,占领求岭,并向东往榔桥河地区行进。老一团一营和二营占领举山北面的榜山,与第五十二师一五五团展开激战。新一团向廊桥至白桦公路两侧展开,攻占太山头。纵队部率已渡河部队占领磅山防御。到7日傍晚,熊应棠率老一团攻占了与星潭仅一水之隔的举山。傅秋涛正按计划焦急等其余两个纵队前来会攻星潭,突然接到军部电令,要各纵队回撤,改道太平进黄山再待机东进。一纵只好服从军令掉头往回冲,却陷入敌人包围。
原来,7日下午至晚上,新四军副军长、政治委员项英在百户坑主持召开由军部领导和各纵队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在打不打星潭以及下一步究竟取何种方案的问题上,从下午3时断断续续一直讨论到夜间10时,整整7小时,举棋不定。项英本人既无具体意见,但又反对叶挺的方案。最后叶挺忍无可忍:“时间就是胜利,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没有决心。我的态度是:即使是错误的决定我也服从,现在就请项副军长决定吧。你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于是项英拍板选择周子昆的方案:即由高岭南之园岭翻出;避免与四十师作战,如此可与第三纵队特务团会合,以便转至太平、洋溪间丘陵地带,而任由第一纵队与四十师及五十二师相持。同时命令参加会议的一纵副司令员赵凌波带一个排速去榜山一带与第一纵队取得联系,组织部队跟进。
7日深夜,军部及二纵冒雨掉头重新翻越丕岭,因向导带错路误走濂岭,不得已进至里潭仓。8日下午4点半,项英在里潭仓主持召开军分会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从高岭前线考察回来的叶挺介绍了部队被包围状况。在项英主持下,会议决定马上集合部队,回转高坦、茂林方向突围,由铜陵、繁昌之间北渡长江。孰料8日深夜,项英率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少数人离开队伍,不告而别,致使军心动摇。在饶漱石支持下,叶挺在高坦汪家祠堂的军部临时指挥所,担负起指挥重任。
由于求岭被国军第五十二师占领,一纵副司令员赵凌波无法与一纵主力取得联系,只收拢到新一团二营第七连,在9日下午带队回军部临时指挥所。此时军部主要领导项英等人尚未返回。赵凌波向叶挺军长报到后,叶挺命赵凌波重新去追寻一纵,以策应军部突围。赵凌波奉命后带几个人又冒雨出发,途中在求岭附近被国军第五十二师一五五团俘虏。
此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已经陷入激战。8日至9日上午,一纵电台多次与军部联系,均无反应,直到9日中午才收到军部回电,命令一纵牵制敌军,掩护随二纵行动的军部和三纵顺利突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到达苏南。当晚,傅秋涛在廊桥河边的小茅棚里召开干部会议,决定连夜突围。依靠新一团拼死掩护,第一纵队数百人在纵队司令员傅秋涛、政治部主任江渭清、老一团团长熊应堂、老一团政委肖辉锡等率领下,于9日晚、10日晨先后冲过廊桥,突出重围,到达泾县、宁国、旌德交界的山区老虎坪一带休整。而新一团全团和老一团部分干部、战士则被强敌阻断,未能跟进突围,从此与纵队部失去联系。新一团团长张铚秀率剩余部队打回求岭,又被五十二师打散。最后张铚秀率领一部分队伍经铜陵、繁昌过江到无为;余部近千人则到达石井坑一带与二纵回合,编为两个新编营,参加了后来的石井坑守备战和分散突围战。
在老虎坪,一纵陆陆续续聚集了500多人,其中老一团连、营以上干部基本健全。傅秋涛和江渭清将部队编成1个步兵连和2个手枪连,为继续突围做准备。此后部队又遭遇顽军几次围攻,减员200多人。为了缩小目标,冲破重兵包围,傅秋涛、江渭清决定将300多人的队伍化整为零,分别率几十人的小部队向苏南方向独立突围。为便于轻装突围,傅秋涛夫妇细心安置了伤员,还忍痛将刚满一岁的女儿交给当地老乡抚养,直到全国解放后,长大了的姑娘才回到父母身边。
傅秋涛一行11人经过化装,或装作老百姓,或装作顽军第五十二师的便衣队,在沿途人民群众的掩护下,经历艰难曲折的风雨兼程,过宣城、越当涂、渡溧水、到溧阳,于农历正月十五(2月10日)终于抵达久在苏南敌后游击的新四军第十六旅罗忠毅、廖海涛部。2月下旬,傅秋涛等在谭震林部新四军第六师驻地,同江渭清等20余人胜利会合。
傅秋涛(1907年-1981年),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鸣山人。1907年8月3日生。从小给地主放牛、做长工。1925年参加工人纠察队。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在皖南事变中,他与右倾路线作了坚决斗争,率部与敌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组织部队分散突出重围,保存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为战时后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
岑丁翔::开国上将 1、李志民:湖南浏阳人。2、宋任穷:湖南浏阳人。3、唐 亮:湖南浏阳人。4、王 震:湖南浏阳人。5、杨 勇:湖南浏阳人。6、傅秋涛:湖南平江人。7、苏振华:湖南平江人。8、钟期光:湖南平江人。9、甘泗淇:湖南宁乡人。10、陶峙岳:湖南宁乡人。11、陈明仁:湖南醴县人。12、邓 ...
岑丁翔::50、傅钟;51、傅秋涛;52、韩先楚;53、董其武;54、彭绍辉;55、赖传珠。这五十五名上将级别为:一、正兵团级33名。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
岑丁翔::傅秋涛(1907.08.03-1981.08.25),时任总参队列部长。王平(1907.10.12-1998.02.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吕正操(1904.01.04-200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傅钟(1900.06.23-1989.07.28),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1916.1.21-1985.08.12),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甘泗淇(1903.12.21-1964.02.05),时任...
岑丁翔::1955年授衔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有252人是新四军将领。其中新四军将领有1名元帅、4名大将、13名上将、48名中将、186名少将。元帅:陈 毅 大将: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上将:韦国清、叶 飞、刘 震、宋时轮、张爱萍、陈士榘、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唐 亮、傅秋涛、赖传珠。中将:王必成、方正...
岑丁翔::开国十大元帅有三名湘籍元帅:1、彭德怀,湖南湘潭人;2、贺龙,湖南桑植人;3、罗荣桓,湖南省衡山人。开国五十五上将中有十九名湘籍上将:1、李志民:湖南浏阳人;2、宋任穷:湖南浏阳人;4、王震:湖南浏阳人 ;5、杨勇:湖南浏阳人 ;6、傅秋涛:湖南平江人;7、苏振华:湖南平江人 ;8、钟期光:...
岑丁翔::开国以来平江籍共有63位将军,分别是:1、开国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张震、张海洋。2、开国中将:方正平、甘渭汉、刘志坚、邱创成、张令彬、赖毅、方强、吴信泉、钟赤兵、欧阳文 3、开国少将:王赤军、方国安、方国南、叶楚屏、李元、李桂林、李光辉、李作之、李有新、何辉、何能彬、何维忠、杨尚高...
岑丁翔::这些老将军,绝大部分包括在历次运动中上过“贼船”的在位时都没有为自己捞取过好处,清廉一生。现在他们在干休所里安享晚年。最小的82岁(王扶之),最长者100岁(阎捷三,吕正操)。开国上将(57人,健在3人,平均年龄96.3岁):吕正操 2005年1月4日过100岁生日时,精神不错,这一天是在阅读自传中渡过...
岑丁翔::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国上将有三位分别为:叶飞上将、钟期光上将、傅秋涛上将。通常所说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坚持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皖浙赣边、浙南、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豫南、琼崖等8省14个游击区。实际上根据史学界近年来的...
岑丁翔::五五年授衔时,上将有55位,少将有798位。1955年,有55位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因此共有57位将领在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期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被称之为“开国上将”。1955年,有798位将领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此后至1958年相继...
岑丁翔::第一野战军上将5名:张宗逊、王震、甘泗淇、彭绍辉、贺炳炎。第二野战军上将10名:李达、宋任穷、郭天民、陈再道、王宏坤、苏振华、陈锡联、阎红彦、谢富治、杨勇。第三野战军上将10名:许世友、张爱萍、傅秋涛、韦国清、陈士榘、钟期光、宋时轮、唐亮、叶飞、王建安。第四野战军上将18名:萧克、邓华、韩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