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2024-09-20来自:本站整理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壮族婚俗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http://reference.educast.net.cn/xxjs/resource/XX05-06-1/01/XK07_NJ04/ZY20051028101836812/WBZY/SC20051110172922515.mht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1.htm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我们每年三月三都过节,作什么呢?当然是做五色饭吃啦,有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黑色的,红色的,当然还会对唱山歌啦,不过有些遗憾,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大会唱也不大喜欢唱了,但是我呢,因为妈妈的缘故,我还是会一点的。因为每年过三月三的时候就接近清明了,所以,在我们家乡,我们都用五色饭和鸡还有腊猪头到坟前供祖。
我们都是讲壮话的,很多壮话在汉语意思里没法翻译出来,跟汉语一样,语言很丰富,也很好听。
我们过年时,都是吃粽子的,一般在除夕时就开始包,然后在除夕晚上(大家庭吃过团圆饭后)开始烧水煮一大锅,因为粽子不容易熟,所以,我们总是大家一起一边煮粽子一边聊天,直到凌晨,也就是新年到了,各家的孩子和爸爸就开始准备烧鞭炮,谁能在大年初一12点让鞭炮第一个响起来,说明那家在以后的一年里将更幸福。烧完鞭炮粽子也熟了,也就该检回大竹筐里蒸发水分,象我比较贪吃粽子的孩子就先开一个小粽子吃后才回去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做汤圆,表示团团圆圆,并在初一那天不能借东西给人家,除非那人急用什么你可以借,但是借的人家必须拿出一点其他东西或一两毛钱给被借的人家,否则,被借的人家来年会越来越穷,或收入不好。初一这天有很多的忌讳,家人之间不能吵架打骂,否则以后家庭就只有吵架和打骂。小孩子再懒也要作业,以后才更优秀。也不能扫地,否则家里的钱财全被扫出去光。总之,在这天,是一年的开始,你那天做好孩子,以后都会是好孩子。
初一之后就开始拜年了。我们拜年都是拿粽子去拜年的,越亲粽子越多,第一家就是外婆家了……接着后面的几天都是拜年,直到元宵节就结束了,但是我的家乡过元宵都是大年十六而不是十五。过完元宵就开始种玉米,年也就过完了,正常的生活也开始了……

文山壮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祭龙,三月三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莫骆委::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和习俗:1. 春节:农历新年,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2. 元宵:在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壮族人民会庆祝元宵节,这一天会有灯会、猜灯谜等传统活动。3. 春秋社日:这...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啊?详细
    莫骆委::壮族的习俗:1、节日:壮族的节日大多与当地汉族的节日相同。 春节,元宵节,春秋社会,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除夕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壮族的老年节日。 壮族有自己特色的节日是“三月三”歌曲节,“牛魂节”和“中国元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南宁有什么民俗风俗习惯
    莫骆委::壮族的风俗很多,也很有趣,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的。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除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鸭...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莫骆委::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其中一些:1. 三月三节:也称“上巳节”,是壮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这个节日主要以祭祖、赛龙舟、唱山歌等活动为主。2. 节气:壮族人非常注重二十四节气,并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庆祝和活动...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生活习惯、节日、穿着
    莫骆委::3、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4、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啊?详细
    莫骆委::壮族的丧葬习俗:3、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也称捡骨葬、拾骨葬。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但一般民众对此并不看重。壮...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哪些?
    莫骆委::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当中人口算多的一个民族,南越原住民演变,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游民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于是形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名胜景色。那么,壮族也是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莫骆委::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以下是壮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1. 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祈求平安吉祥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舞龙舞狮,唱歌跳舞,欢度佳节。2. 壮族五月初五:又称芒鞋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荡秋千...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风俗有哪些?
    莫骆委::2.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由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的糯米饭组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时,很多广西家里都会做这道传统特色美食。3.择偶 广西壮族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或者对唱情歌的活动。这种抛绣球、对唱情歌选择伴侣的风俗,是以前很流行的一种择偶方式...
  • [晁娟净19746105046] - 壮族的风俗习惯
    莫骆委::1、待客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2、服饰习俗: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
  • 你可能感兴趣的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