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家乡重建一庙宇,欲想在大门雕刻一对联,庙宇叫“镇兴古庙”,要求以镇兴字样开头作一副十一个字的对联...

2025-05-24来自:本站整理
上联以“龙”开头,下联以“兴”开头。7字对联有哪些?庙宇用的。

龙飞九天崇佛法,兴邦安国弘经德。

1、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2、南京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3、南京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灵谷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又称无梁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公塔。灵谷寺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4、南京宏觉寺
宏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
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宏觉寺是金陵名刹,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所建,原名为佛窟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名,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5、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定林寺
定林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金陵名刹、“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位于方山的定林寺为下定林寺。
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留在国都建康(南京)期间,曾到下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到了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随着庙舍不断增建,规模越来越宏大。

扩展资料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栖霞山寺风景区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
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剧组因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来到南京古鸡鸣寺借用药师佛塔来拍雷峰塔相关剧目。
鸡鸣寺山门位于鸡鸣寺路左侧石级上,山门正中书写“古鸡鸣寺’四个金字,步入山门,左为施食台(志公台)。施食台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殿内供奉着两尊由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镏金铜坐像,并新塑了观音应身像三十二尊,供奉于殿内。
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塔院内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
豁蒙楼东即为景阳楼,楼上有对联一副云:“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副对联包含着关于鸡笼山、台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遗迹的故事。这两座名楼为供人凭栏远眺之处,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一面临窗。
参考资料:栖霞寺-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鸡鸣寺-百度百科

镇一方水土保平安消灾患,
兴万家香火招财富送子嗣。
横批:功德无量
镇灾祛邪保我父老健康,
兴家安宅祐吾子孙慧贤。
横批:心诚则灵

  • [阚岸彬18535415670] - 大门院子铺水泥想在大门院子铺瓷砖
    江彬伟::瓷砖易滑、耐久性差。花同样的钱效果不一样。 农村庭院大门风水禁忌 1、大门漏财 在农村中如果一个房屋的大门处能够看到正对面房屋的窗户,会形成漏财格局,最好的化解这个大门风水禁忌的方法就是利用高大的绿色植物且尽量高过大门。 2、禁对着庙宇 庙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好风水的地方,...
  • [阚岸彬18535415670] - 汉中汉王庙的来历
    江彬伟::秦地既定,原在巴、蜀等地招募的兵士乃欲还巴中(注:巴的中部),汉王复其渠帅(领头者)罗、朴、督、鄂、度(杜)、夕(席)、龚七姓不输(注:交纳)租赋(税),余户乃岁(注:一年)入賨钱口(注:每人)四十(注:文,时本域为賨人聚居区之一部分)。又《风俗通义》(巴州志载:汉,应劭撰,文已佚)云:“阆中人范...
  • [阚岸彬18535415670] - 岳飞庙在哪儿
    江彬伟::岳飞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内岳庙街86号,又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中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1103-1142年)的祠庙。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岳飞庙景区占地面积6300余平方米,殿...
  • [阚岸彬18535415670] - 菇神庙庙宇分类
    江彬伟::菇神庙的种类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菇山神坛,是菇民在菇寮中供奉菇神的神圣空间。神坛中央设神位,面向东方,四周张贴着丰富的内容,包括长条敕封的善五显灵官大帝神位,以及诸如吴三公、福德土地正神等多位神祇。这些木雕或泥塑的神像,尺寸约40至50厘米,由菇寮主人从家乡带来,每月初一、十五信徒...
  • [阚岸彬18535415670] - 陆游和辛弃疾各方面比较一下
    江彬伟::陆游对词的创作一直抱着一种既暗自喜欢、又十分鄙薄的矛盾态度,总的来说是重诗轻词,视词为“小道”、“馀事”。辛弃疾对词则倾毕生精力为之,把词作为自己政治理想、人生经历与生活感受的主要“陶写之具”。3、体裁 从体裁上来看,陆游可谓无体不备,各体俱工。他专于诗,也擅长填词。在现存...
  • [阚岸彬18535415670] - 家乡的古庙作文300字
    江彬伟::随着人流,我进入了一扇古香古色的大门,一股浓郁的香火味弥漫着整个庙宇,袅袅清烟像一条灰色的带子环绕着清水岩寺。烟雾缭绕中,大大小小的神像端坐着,一脸神圣,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香鼎两旁有两棵郁郁葱葱的古树。这无疑给清水岩寺带来几分绿意与生机。随即,我就进入祖师殿,殿内供奉着清水...
  • [阚岸彬18535415670] - 写家乡一仙人崖的作文(四年级)
    江彬伟::仙人崖景区以其巍峨的山峦、秀美的水流、俊秀的崖壁和茂密的森林而著称,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这里的自然景观可以与麦积山景区相媲美,众多的寺观、庙宇和窟龛大多建造在高耸的山峰或凹凸不平的悬崖峭壁之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修建了诸多建筑,并雕刻了大量的佛像,但遗憾的是,...
  • [阚岸彬18535415670] - 杜甫草堂对联的含义
    江彬伟::这个对联是林则徐写成都文殊院的。文殊院位于成都青羊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文殊院是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佛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说当年林则徐经过成都,对文殊院的景色念念不忘,所以写下了这副对联。上联表明,人与...
  • [阚岸彬18535415670] - 小昭寺的寺庙传说
    江彬伟::3. 传说中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当行至现今小昭寺位置时,木车不幸陷入沙地。4. 公主通过历算,决定将释迦牟尼佛像安置于此地供奉,并在此地修建了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完工、同时开光,大门朝东,以表达公主对故乡的思念。5. 小昭寺...
  • [阚岸彬18535415670] - 陆游的一生
    江彬伟::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