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中国地名中到底有没有重复的?

2024-09-20来自:本站整理
我国地区地名有多少重复?

县级地名相同的有:广州白云区,贵阳白云区;内江市中区,乐山市中区,济南市中区;枣庄市中区;济宁市中区(已撤);广元市中区(已撤);重庆市中区(已撤);天津和平区,河源和平县,沈阳和平区,台中和平区;永州东安,牡丹江东安;沪宝山,双鸭山宝山;伊春西林区,百色西林县;鄂州华容区,岳阳华容县;大庆大同区,大同大同县;石家庄新华区,沧州新华区,平顶山新华区,新乡新华区;大同城区,阳泉城区,长治城区,晋城城区,汕尾城区;大同矿区,阳泉矿区;阳泉郊区,长治郊区,佳木斯郊区,铜陵郊区;呼市新城区,西安新城区;邢台桥东,张家口桥东;柳州城中区,西宁城中区;鞍山铁东,四平铁东;沈阳铁西,鞍山铁西,四平铁西;宁波象山区,桂林象山县;川长宁县,沪长宁区;七台河新兴区,云浮新兴;内江东兴区,防城港东兴;鹤岗兴山区宜昌兴山;临夏东乡抚州东乡;四平梨树,鸡西梨树区;鹤岗向阳区,佳木斯向阳区;昆明安宁,兰州安宁区;白城大安,自贡大安区;鞍山海城,北海海城区;连云港海州区,阜新海州区;南京鼓楼区,徐州鼓楼区,福州鼓楼区,开封鼓楼区;

王庄李庄应该都不少吧!

清朝“开国儒宗” 顾炎武尝云:“汉时,县有同名者,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 。王鸣盛则说:“郡国县邑名同者,则加‘东’、‘西’、‘南’、‘北’、‘上’、‘下’或‘新’字以别之” ,比顾氏多总结出一“新”字。这是两位朴学大家考证汉代地名总结出来的规律之一,得到了钱大昭、吴卓信、杨守敬等人的一致赞同 。这条规律本身并没错,但他们都误以为这种做法始于汉代。其实,加方位字、对称字以区别重复地名的做法,汉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例如:

东垣 战国赵之东垣邑,秦置东垣县,故地在今河北正定县。《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取东垣”,卷六九《苏秦传》“军于东垣”,卷九三《陈豨传》:“上自击东垣,降之,更命东垣为真定”,均此。《元和郡县志》卷一七:“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

东武城 原为战国赵邑,《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故地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元和郡县志》卷一六东武城县:“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定襄武城故地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

南武城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索隐》:“按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正义》:“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此地入秦为琅邪郡之南城,西汉时为东海郡之南成县,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北屈 本春秋晋屈邑,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秦置北屈县。《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有北屈,应劭注:“有南,故称北”。臣瓒注:“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颜师古注:“即晋公子夷吾所居”。北屈故地在今山西吉县北。

上蔡 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载:“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水经·汝水注》引述)。故地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

新蔡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蔡平侯自蔡徙此”。即今河南新蔡县。

外黄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同书卷四四《魏世家》: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1年)“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裴骃《集解》:“刘向《别录》曰:‘徐子,外黄人也,外黄时属宋’”。宋国,公元前286年灭于齐。张晏注《项羽本纪》则云:“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外黄故地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内黄集。

内黄 《汉书·地理志》魏郡有内黄,应劭注:“陈留有外黄,故加‘内’云”。《元和郡县志》卷一六内黄县:“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内黄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县西。

可见在秦朝及秦朝以前,人们已学会用方位字来区分和避免重复地名了。并且,顾炎武、王鸣盛均没提及用“外”、“内”二字来区分同名地名,这是应该补充的。

不过,大规模地使用方位字或对称字来区分重复地名,应是西汉时期完成的,因为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内的同名地名,到秦汉时大部分因袭了下来,一旦共存于统一的国家之中,便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秦朝曾经在这方面做过统筹工作;然则秦祚短促,十五年而亡,此任务便下延至社会较为稳定的西汉时期来完成了。由于《史记》、《汉书》没有为秦朝专设地理志,所以许多地名是秦还是西汉所改我们已无从区分,但从《汉书·地理志》记载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至迟到西汉前期,政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地名整理工作 。

例如,战国时见于文献共有四个安阳,赵有两个,秦、宋各一个,在《汉书·地理志》中赵国的两个安阳已被一冠以东(东安阳故地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一冠以西(西安阳故地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秦国的安阳仍称安阳 (故地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宋国的安阳此后就声名不显了(故地在今山东曹县东侧)。又如,战国齐、赵各有一安平,《汉书·地理志》中齐国的安平已称东安平 (故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东),而于辽西郡新置的安平县则取名为新安平(治今河北唐山市),原赵国安平则不变(即今河北安平县)。再如,战国时韩、鲁二国各有一平阳,《汉书·地理志》中原鲁国之平阳已为南平阳(故地在今山东邹城市),原韩国平阳则成了河东郡所辖一县(平阳县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像这样在《汉书·地理志》中被冠以修饰字而达到消除重复目的的地名还有:

东平陆 此地原为战国齐之平陆邑,故地在今山东汶上县北。《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康公十五年(公元前390年),“鲁败齐平陆”,即此 。《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东”字,属东平国。《汉书·地理志》另有平陆县,属西河郡,故地在今陕北、晋西一带,确址无考。

东平舒 《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东平舒,颜师古注:“代郡有平舒,故此加‘东’”。平舒县治今山西广灵县西,东平舒治今河北大城县。

东武阳 《汉书·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应劭注:“武水之阳也”。既以武水之阳得名,则原无“东”字、系日后所加甚明。东武阳治今山东莘县南。《汉书·地理志》另有犍为郡武阳县,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南武阳 《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南武阳,故治在今山东平邑县。

西鄂 此地原为春秋时楚国之鄂邑,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史记》卷四0《楚世家》: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西”字,属南阳郡,应劭注:“江夏有鄂,故加‘西’云”。江夏郡之鄂县治今湖北鄂城市。

北皮、南皮 《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南皮,颜师古注引阚骃云:“章武有北皮亭,故此云‘南’”。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水经·淇水注》:“《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上邽 、下邽 《汉书·地理志》京兆郡有下邽、陇西郡有上邽,应劭注:“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市,下邽故地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

上曲阳、下曲阳 上曲阳原系战国赵之曲阳邑,故地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与胡、代“合军曲阳”,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上”字,属常山郡。《汉书·地理志》另有下曲阳,属巨鹿郡 ,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西,颜师古注:“常山有上曲阳,故此云‘下’”。

下邳 《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下邳,臣瓒注“有上邳,故曰下邳也”。上邳故地无考,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古邳镇。

下博 《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下博,《水经·浊漳水注》:“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博县治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下博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镇。

下雉 《汉书·地理志》江夏郡有下雉,故治在今湖北阳新县东。《汉书·地理志》另有雉县,属南阳郡,故治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

新郪 此地原为战国魏之郪丘,故地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史记》卷四四《魏世家》:安厘王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拔我郪丘”,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新”字,属汝南郡,应劭注:“秦伐魏,取郪丘,汉兴为新郪”。《 汉书·地理志》另有郪县,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南郪江镇。

另外,还有一些县名系西汉新置而冠以修饰字的,如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所置京兆尹之新丰(《汉书·地理志》另有一丰县,属沛郡)、武帝时所置牂柯郡之西随(《汉书·地理志》另有一随县,属南阳郡)、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99年)所置颍川郡之新汲(《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汲县,属河南郡)、西汉末年所置涿郡之南深泽(《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深泽县,属中山国)、西汉置但具体时间不明的涿郡之北新成(《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新成县,属河南郡)等。不过,也有后来居上的,如昭帝时于右扶风新置平陵县后,原济南郡之平陵县反而只得改名“东平陵”了。

上述三十余例地名因加修饰字而避免了重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注意到了同级地名用字不能相重的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同级同名排斥”原则 。这条原则为后代所沿用,成为地名标准化的手段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实行“推恩令”、大肆分封功臣、外戚等原因,与县平级的侯国骤然增多,县级地名重复者又增加了不少。《汉书·地理志》系据西汉末年簿册编集而成,钱大昕历数《汉书·地理志》中的重复县名,结果是:曲阳、建城、定安三县均有三处重名,另有剧县、定陶等51对同名县 。也就是说,西汉末年存在着一百个以上的重复县级地名。

王莽改制后,把全国地名改得面目全非,所以许多场合使用地名极不方便,甚至连他本人下的诏书也不得不连篇累牍地解释地名。

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快刀斩乱麻,全数废除了混乱不堪的王莽地名,并且也以加方位字的方式来区别重复地名,典型的例子如:

东朝阳 原为西汉济南郡之朝阳县,东汉始加“东”字,属济南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宋书·州郡志二》:“前汉曰朝阳,后汉、晋曰东朝阳”。《水经·河水注五》引《地理风俗记》云:“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之朝阳县故治在今河南新野县西南。

南新市 原为西汉江夏郡之新市,东汉始加“南”字,为江夏郡一侯国,故地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北。《水经·三员水注》:“富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续汉书·郡国志》中山国之新市县故治在今河北新乐市南。

西平昌 原为西汉平原郡之平昌县,东汉始加“西”字,仍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德平镇。《太平寰宇记》卷六四德州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后汉改为西平昌”。《续汉书·郡国志》另有一平昌,属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北宜春 原为西汉汝南郡之宜春县,东汉始加“北”字,仍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南。《水经·汝水注》:“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后汉书》卷一0下《安思阎皇后传》:“以后父侍中畅为长水校尉,封北宜春侯”,章怀太子李贤注:“北宜春县属汝南郡,以豫章有宜春,故此加‘北’”。《续汉书·郡国志》豫章郡 之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市。

同时,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又省并了四百余县 。所以,东汉一代重复地名较少,见于《续汉书·郡国志》的仅有11对而已 。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一再得第二打一地名?
    欧泉唐::三亚。首先,我们来解释这个谜语的字面意思。“一再得第二”可以理解为一次又一次地获得第二名。在这里,“一再”表示重复多次,“得第二”表示获得第二名。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何将这个谜语与地名联系起来。在中国地名中,有一些地名与数字或排名有关。结合谜语的提示,...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中国四川有两个地名的拼音首字母一样的吗?
    欧泉唐::如果会引起混淆,我一般就不会使用拼音缩写。如果非要用不可,可以加标注,比如HN[1]代表湖南,HN[2]代表河南。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备注说明。还可以用混拼,比如:HuN代表湖南,HeN代表河南。JNan代表济南,JNing代表济宁。
  • [裘泰哗19471571820] - 日本也有一个“中国”,面积有2个北京那么大,为何还坚决不改名呢?_百 ...
    欧泉唐::据悉,在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就曾要求日本将这里改名,可当时的日本不予理睬,仍然坚持这一地名。但随着历史的前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这一地名带给双方的都不便之处,改名是势在必行的事。中国始终是世界唯一的中国,没有重复一说。有兴趣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去这里看一下哦,毕竟这里的唐文化还是比较...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世界上还有一个“中国” ,真的吗?
    欧泉唐::中华民国政府也束手无策,只好放走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国际上说到中国,基本上都是指中国。很少有人想到日本的中国地区。相反,因为地名重复,日本政府开始主动改名。今天,日本的中国地区被称为山阴山阳地区,中国在日本已不复存在。从这...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中国的城市当中,几千年来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一个名字,从没有改过名字的...
    欧泉唐::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建立明朝,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5、开封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孝静帝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等三郡...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中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古地名
    欧泉唐::这个太多了。同一个地方历史上存在过几十个地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大部分不为人知,有的甚至湮灭消逝,连历史学家也不能准确认定具体的地点。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中国哪些地名没有改过?
    欧泉唐::那可多了,曲阜(周)、沛县(汉)、登封(唐)。。。
  • [裘泰哗19471571820] - 根据阴阳命名的中国地名有哪些?
    欧泉唐::洛阳,辽阳,沈阳,阳泉,丹阳,衡阳,莱阳,南阳,阜阳,贵阳, 耒阳,荣阳,咸阳,锦阳,枣阳,邵阳,成阳,威阳,德阳。淮阴,汤阴,江阴。
  • [裘泰哗19471571820] - 礼泉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欧泉唐::中国地名有很多重复的,我们这就有个礼泉,位于巩义市康店镇,有家凉皮店做的凉皮很好吃,名字是胖娟凉皮,如果我说的地方对的话,可以来尝尝
  • [裘泰哗19471571820] - 中国有多少个文字
    欧泉唐::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