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杭州当官对我们的感悟与启发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合计大约五至六年的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任的官职是通判,这是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苏东坡到任以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
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这一走,连苏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他又第二次来到杭州任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杭州因西湖之水而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描写杭州的富庶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繁荣城市,造福百姓。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更是引人入胜的西湖佳景。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为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任西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西湖今天指不定是个什么模样呢。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历史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画布,为官者造的是福还是祸,还是啥也没有造出来,历史都将忠实地记下其行踪,这行踪论功是政绩,论人则是官品,官品与政绩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官自己说的如何,而是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怎么样。
千年的西湖和苏堤已经述说了这个结论。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
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2、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参考资料: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百度百科
李白、苏轼,两位通观古今的诗书大家,对峙于历史的舞台。谱写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优美文章,也许他们在诗词上的成就已经无人能够超越,但是他们的仕途并不顺利,官场失意,最终郁郁而终,可是并没有太多的心灰意冷,而是不断的激进、不断的从所遇之事中取得诗作的灵感,通过诗词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看法。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李白出生富商,自幼生长在彰明县青莲乡,所以世称“青莲居士”。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游览大川名山。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陆,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秋,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返安陆不久,就移家东鲁。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通过诗作来表达对当时的看法,但这类作品并不多,李白大量的诗描写的都是由观景有感而发诞生的。我们能从这里看出,李白的前半生过的是很滋润的,游览风景,吟诗答对,好不自在。
但是正如古人所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了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载,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风涛,登上生莫卜的漫长道路。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岁。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李白的下半生是很悲剧的。病逝,这种法好过沙场之上,可是李白并没有过多的抑郁,继而奋发,为心中理想所奋斗。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苏轼诞生。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通过上面的事件,我们可以的出这样一个结论,但更多的是来源于苏轼,官场失意,可是并没有过多的气馁,而是不断争取,所谓站的越高摔得越惨,在当上礼部尚书之后,随即又被贬谪为杭州一个小小的太守。在风雨飘摇之下,李白苏轼二人没有被击垮,而是面向风雨,勇敢的向前迈进一步又一步。我们要学习的,不正是这种精神么?心态即是你做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心如止水鉴常明”,古人诚不欺我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钟放乳::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知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他立即采取各种赈济措施,拯救民难。其中最著名的是疏浚西湖,修复六井,将湖中淤泥堆成堤坝,成就了当今西湖的一大景观一苏堤。即使远贬惠州,失去了权力地位,他还是凭借时任提刑的程之才的友情,对地方施加影响而颇有建树。他...
钟放乳::赢得了他的欢心。而杭州有幸迎来了这位大诗翁,为富庶赛天堂的杭州增添了文化和诗意。他以不羁的胸襟,潇洒的神韵为杭州留下了无数不朽诗作,传说苏轼在杭每日一诗,尽诉西湖之美,杭州之丽。因为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也使这西湖一碧万顷的绿水青山,名闻遐迩,美誉远播。两次...
钟放乳::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
钟放乳::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
钟放乳::他调侃地说道,虽然差点死在那块荒蛮之地,但我无悔亦无恨。现如今,回过去看,这段流亡岁月,乃是平生奇绝的历程啊。一个人若能看透生死,苦中作乐,哪怕吹着终风,淋着苦雨,也能当下解脱,立地成佛。这是苏仙的人生智慧。雨,雨,雨,雨,雨……漫漫人生路,苏东坡一生当中经历的雨,远远不止这些。在杭州当官时,...
钟放乳::4. 他初到杭州时写下了诗句,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5. 苏东坡将杭州视为第二故乡,曾表示在杭州的五年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之一。6. 杭州的美丽景色激发了苏东坡的灵感,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诗篇。7. 在杭州期间,苏东坡几乎每天都会创作一首诗,赞美西湖和杭州。8. 他的诗歌让西湖的美丽和杭州...
钟放乳::以报。”苏轼在职权的范围内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做事,践行着自己强国富民的主张。因为苏轼出身于一个较寒微微的小地主家庭,对老百姓的甘苦十分了解,步入官场,出于责任感,努力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他赋诗曰:崎岖世味皆尝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他...
钟放乳::他笔下的西湖,无论是何季节,春晓、秋月、夏荷、冬雪,美哉四季;无论是何气候,晴湖丽,雨湖奇,雪湖洁,夜湖魅;淡妆也好,浓抹也罢,西湖总能随物赋形,显示出它的绝伦之韵。 漫步苏堤,不免睹物思人,心中生出几多感慨。1089年,苏东坡再任杭州知州。他浚湖引水,叠长堤而为路,在湖中种...
钟放乳::在杭州,苏东坡遇上了词。这一见,便极其喜爱。词的清新活泼,音律感强,能为世人所传诵甚广,深深得到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天性不爱拘束,而词的形式长短不拘一格;他乐观阔达,对生活充满诗意,而词能编曲,可广为传唱。不管是苏东坡的何种性格特点对上了词的何种特色,总之,可以知道的是,宋朝的...
钟放乳::而是基于他与杭州人的亲切融洽,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感念苏东坡,不单是因为他主政杭州造福民众,不单是他给西湖添加了苏堤春晓这道浓墨重彩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杭州赢得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也赢得了杭州人的心。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