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草书`

2025-05-24来自:本站整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扩展资料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释义: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上》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简介: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扩展资料: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毛笔草书写法:

孤云独去闲            毛笔草书写法:

相看两不厌            毛笔草书写法:

只有敬亭山            毛笔草书写法:



潇湘墨雨轩蒋杰篆刻边款过程欣赏,释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丰泪芬18052759266] -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鄂竖柔::《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写作顺序是从远到近,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诗中用拟人的写作手法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己。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
  • [丰泪芬18052759266]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上一句是什么?_百 ...
    鄂竖柔::“众鸟高飞尽”全诗是:《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1、尽:没有了。2、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3、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4、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翻译:鸟儿们...
  • [丰泪芬18052759266] -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鄂竖柔::《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意思是: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我们互相看着都不觉满足,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这首诗的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下面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
  • [丰泪芬18052759266]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哪首诗?
    鄂竖柔::《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丰泪芬18052759266] - 《独坐敬亭山》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用语言描述。
    鄂竖柔::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的画面。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丰泪芬18052759266]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
    鄂竖柔::意思是: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尽:没有了。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
  • [丰泪芬18052759266] - 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鄂竖柔::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意: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
  • [丰泪芬18052759266]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什么
    鄂竖柔::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2.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翻译:1.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2.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在敬亭山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全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丰泪芬18052759266] - 独坐敬亭山行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什么意 ...
    鄂竖柔::释义: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上》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简介: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
  • [丰泪芬18052759266] - 李白的敬亭山的诗句
    鄂竖柔::李白的敬亭山的诗是《独坐敬亭山》,全文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二、创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