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网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025-05-22来自:本站整理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使用了互文见义修辞手法。
互文是汉语传统修辞格之一,又名“互言”,一般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在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而上下文的语意却可以相互包含、映衬、呼应或补充,体现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特点。
互文可分为“本句互文”、“对句互文”和“三句互文”这三种类型。 (一)本句互文 本句互文是为了适应诗歌音节和字数的要求,把在一句诗(或韵文)里需要表述的两个事物(或两个词语),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半句省去“汉”,下半句省去“秦”,前后互为补充,语意才可相备相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应理解为“主人客人都下马,客人主人同在船”;不然,一人下马在岸,一人独处舟中,主客二人又如何“举酒欲饮”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霭月光笼罩着一河寒水,也笼罩着沙岸”;如各执一边刻板地解说就与事理相悖了。 由本句互文修辞规律进行分析,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的唱词“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就应理解为“到夜晚,爹和我都想念祖母和娘”。 “本句互文”修辞法在汉语并联结构的四字格固定语中也多有体现,例如: 打爹骂娘 山重水复 唇焦口燥 烹羊宰牛 烟消云散拈花惹草 冰肌玉骨 降龙伏虎 鬼使神差 龙飞凤舞 慈眉善目 披荆斩棘 名缰利锁 丝恩发怨 如“打爹骂娘”并不是指“打爹而不骂,骂娘却不打”,而是指“打骂爹娘”;再如“烹羊宰牛”并不指“烹煮羊,宰杀牛”,而是指“宰杀牛羊,烹煮牛羊”等。 (二)对句互文 所谓对句互文多指在对偶或大致对应的上下两个诗句中的互文见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惜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皆略输文采而稍逊风骚。”
(三)三句互文 三句互文较为少见,例如: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不再详述。

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原文: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扩展资料:

其他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

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两句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为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都护(这里代指全体人)的角弓都(僵硬)无法张开,铁甲冷得无法穿上。”才更合理。

7、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使用了互文见义修辞手法。
互文是汉语传统修辞格之一,又名“互言”,一般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在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而上下文的语意却可以相互包含、映衬、呼应或补充,体现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特点。
互文可分为“本句互文”、“对句互文”和“三句互文”这三种类型。 (一)本句互文 本句互文是为了适应诗歌音节和字数的要求,把在一句诗(或韵文)里需要表述的两个事物(或两个词语),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半句省去“汉”,下半句省去“秦”,前后互为补充,语意才可相备相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应理解为“主人客人都下马,客人主人同在船”;不然,一人下马在岸,一人独处舟中,主客二人又如何“举酒欲饮”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霭月光笼罩着一河寒水,也笼罩着沙岸”;如各执一边刻板地解说就与事理相悖了。 由本句互文修辞规律进行分析,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的唱词“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就应理解为“到夜晚,爹和我都想念祖母和娘”。 “本句互文”修辞法在汉语并联结构的四字格固定语中也多有体现,例如: 打爹骂娘 山重水复 唇焦口燥 烹羊宰牛 烟消云散拈花惹草 冰肌玉骨 降龙伏虎 鬼使神差 龙飞凤舞 慈眉善目 披荆斩棘 名缰利锁 丝恩发怨 如“打爹骂娘”并不是指“打爹而不骂,骂娘却不打”,而是指“打骂爹娘”;再如“烹羊宰牛”并不指“烹煮羊,宰杀牛”,而是指“宰杀牛羊,烹煮牛羊”等。 (二)对句互文 所谓对句互文多指在对偶或大致对应的上下两个诗句中的互文见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惜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皆略输文采而稍逊风骚。”
(三)三句互文 三句互文较为少见,例如: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寿韩南涧尚书》)。不再详述。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现在的意思是 :秦朝.汉朝时的明月,秦朝.汉朝时的边关。



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是古汉语常用的修辞方法
这句诗说了回想起秦朝的明月和关隘 汉朝的明月和关隘 明月依旧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的是什么修辞
    莘榕录::通过互文让读者理解其完整性。互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同句互文,即在一句中使用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邻句互文,即相邻两句之间进行互相补充,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不仅丰富了表达,也增强了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意蕴。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莘榕录::“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白话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莘榕录::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
  • [吉蓓轻17322424974] - 出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莘榕录::《出塞》这首诗中,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一个互文修辞,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作者的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仍是那样地照耀着边疆,边疆上的关城仍然和往常一样屹立着。诗人从这句诗出发,用奇丽的诗意、博大的胸怀,赋予边塞军民以代代相传的勇气和毅力。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
    莘榕录::例子不用多举了,不懂互文,古诗文中有很多地方会不理解,或者会理解错误。“秦时明月汉时关”属于句内互文,意思是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隘,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隘。我们讲“盛唐气象”,唐代的边塞诗可谓是时代强音,很能体现“盛唐气象”而这句诗中月亮是明亮而硬朗的,关塞是坚定安稳的,...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哪种修词
    莘榕录::运用修辞: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曾引起过许多争议。王世贞以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诗说》)的诗句。吴昌祺以为这地方在秦朝还是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便已有关城了。这都是从字面排列的呆讲,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分为不相干的两部分。其实,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
  • [吉蓓轻17322424974] - 《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并提还是互文的手法?
    莘榕录::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 句中的“秦”和“汉”、“月”和“关”交错。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正确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 [吉蓓轻17322424974] - 《出塞》中,怎样理解“秦时明明月汉时关”一句?
    莘榕录::“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该诗句出自于: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
  • [吉蓓轻17322424974] - 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修辞?化用了什么典故。
    莘榕录::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
  • [吉蓓轻17322424974] - 怎么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
    莘榕录::怎么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它描写的是一幅宁静而又辽远的历史画卷,既含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蕴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向往。“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首页 热门
    返回顶部
    风记网